-
海洋生態 Life Below Water

為落實淨零永續與循環經濟教育,國立東華大學於2025年9月1-6日,結合多系所師生共同參與「垂直整合專題(三)-科技農牧與循環資源再利用」課程,展開澎湖馬公地區之移地教學與實習。此次課程聚焦海草床生態認識與藍碳碳匯效益探究,並結合海洋廢棄物與水產剩餘資材的循環利用,實踐藍碳復育行動。 [...]

「海廢清除後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國立東華大學攜手產官學研聯手交出一份創新又動人的答案。2025年6月30日,由國立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能源科技中心與多個產官學研單位共同發起的「澎湖鎖港杭灣海底藝術化碳匯設施暨珊瑚復育公益活動」正式展開。透過在地與跨域協力,將廢棄的海漂木質資材經高溫氣化技術轉化為生物炭,再結合3D列印與環境藝術,製作成「藝術化碳匯複合材料結構礁體」,進駐澎湖鎖港杭灣海底,實現固碳、復育珊瑚與美化海洋環境的多重目標。 [...]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於6月18日公布「2025年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全球共130國超過2,526間大學參與評比(較去年增加374間),以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進行評比,國立東華大學在「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項目於全球65名(全臺5名)、「陸域生態」於全球91名(全臺3名),顯示東華大學近年於社會責任、環境永續的實際影響力,獲得國際組織肯定。 [...]

國立東華大學114年6月5日在花蓮崇德水域-清水斷崖舉行獨木舟課程永續發展校外教學活動,主要融入花蓮獨特的地形和自然環境,特選以險峻壯麗聞名的清水斷崖為教學場域,得以觀察0403地震前後蘇花公路地形樣貌劇變情形。課程中結合花蓮天然教育資源,將廣闊的崇德海域作為修課學生最具挑戰性的實踐舞台。面對大自然風、浪、湧、海流等變化莫測的考驗,藉由獨木舟元素深入地認識崇德海域當地海洋生態系和花蓮山海之美構築出的依存關係,鼓勵學生走出教室、擁抱大自然。 [...]

2025年曼波新城太平洋國際疊石藝術季於5月17日在風光明媚的花蓮新城鄉七星潭盛大展開,吸引來自臺灣本地及國際藝術家匯聚,共同以海岸邊的自然石材與漂流木打造兼具藝術美感與生態意涵的創作。 [...]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2025年邁入第六屆,在USR蔚為風尚下,本屆報名校數和件數雙雙刷新紀錄,共計215件角逐67項大獎,年增25.7%。經過一審書審與二審面審激烈競賽後,共40所學校獲得67項大獎,獲獎率31.2%。評選結果出爐於4月8日頒獎,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共好大學社會責任中心以「藍碳新生-海陸資源循環海洋牧場」榮獲「生態共好組」績優獎,展現出科技導入、在地實踐與海洋保育的深厚能量。 [...]

國立東華大學3月27日在徐輝明校長帶領下,前往停泊於花蓮港之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勵進研究船」參訪。此船是目前國內噸位最大且探測能量最好的研究船。參加人員包括副校長、各學院院長及行政一級主管等20餘人。 [...]

「114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已於1月20日順利落幕,高中應考學生將於2月25日收到成績單,此刻正值同學選擇校系的關鍵時刻,為協助學生深入瞭解未來學習方向,國立東華大學於2月19日赴國立花蓮高中舉辦招生宣導說明會,由校長徐輝明教授親自率領各院院長及36位學系主管教師,依據學群分類,分為社會組及自然組兩場次,詳細介紹各學系特色與教學資源。 [...]

極受矚目的《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2025年舉辦第六屆,全臺大專校院共67校215件參賽,件數較上屆(171件)成長25.7%,競爭更加激烈。2月11日甫公布入圍名單,國立東華大學以「藍碳新生-海陸資源循環海洋牧場」計畫、及2023年永續報告書分別入圍「生態共好組」及「永續報告書組」。 [...]

國立東華大學生化暨分子醫學科學系與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於2月7日首次在花蓮地區攜手舉辦「樂遊生命密碼營隊」,為東部高中生提供一場結合科學探索與生命教育的深度體驗。本次活動於東華大學生醫系理工三館D104舉行,聚焦於基因與生命科技,透過專家演講、互動體驗與實驗操作,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基因與生物醫學的奧秘。 [...]

TAICA「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整合全國大專校院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提供學生跨校學習的機會,由人工智慧師資充裕的大學,輔佐師資不足的學校,使學生都能有學習人工智慧課程的機會。除電機資訊領域學生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生也可跨領域學習;透過線上同步及非同步課程,參與學生除可依原訂課表修讀原校課程,亦可避免因為課程衝堂而有無法修讀之情形。另除參與同步課程學生可即時與教師互動外,對於參與非同步課程的學生,亦有線上教學助理可提供課程諮詢。完成學程後,學生將獲得教育部頒發學分學程證書,提升學生日後就業競爭力。 [...]

2025年1月1日起,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簡稱發社系)加入歐盟「展望歐洲(Horizon Europe)」跨國合作計畫,由11個歐盟所屬的學術研究機構與部落組織(芬蘭、挪威、丹麥、德國、愛沙尼亞等),及東華發社系共同組成研究團隊,參與者包括北歐的薩米族、丹麥格陵蘭的因紐特族等。計畫強調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實質參與以及構建原住民族角度出發的知識,聚焦於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社會需求與應用,以促進原住民族部落與在地社區的發展,總計畫預算折合臺幣約為1億元。 [...]